在永修县三溪桥镇横山村的大山深处,有一个叫“磨刀”的小山村。磨刀村不仅风光秀丽、环境优美,而且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,是柘林湖畔的一块文化瑰宝,是柘林湖畔一处极有开发价值而尚未得到开发的旅游胜地。
据《磨刀李氏大成宗谱》记载,磨刀村的李姓村民是李唐皇族的后裔。“磨刀李”的始祖李衟(音道)是唐太宗李世民第三个儿子吴王李恪的第十一世孙。李恪是唐太宗与隋炀帝之女杨妃所生之子,继承了隋唐两代皇族的血统。在唐太宗十四个儿子中,李恪是最像唐太宗的,也是最有文韬武略,在大臣、百姓中威望最高的。《旧唐书》称“恪有文武才,太宗常称其类己。既名望素高,甚为物情所向” 。唐太宗本想立李恪为太子,因遭到长孙无忌等大臣的反对,最终,长孙无忌的亲外甥、晋王李治被立为太子。李治做皇帝(唐高宗)后,李恪被长孙无忌罗织罪名而冤杀。毛泽东在评价李恪和李治时批评李世民说:“李恪英物,李治朽物,知子莫若父。然卒听长孙无忌之言,可谓聪明一世,懵懂一时”。李衟是唐昭宗李晔的随侍近臣,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、太子太傅。
唐昭宗是一位不幸的皇帝,他即位后时大唐王朝已走到了末路,唐昭宗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梁王朱温所控制,根本没有实权。唐昭宗天佑元年,公元904年,正月。都城长安依然寒冷。凛冽的寒风呼啸着掠过长安城,卷起阵阵雪花和飘零的残叶。虽然是春节之际,过去车水马龙的朱雀大街,却如坟墓一般死寂、冷清,只有偶尔一两声凄厉的狗叫和梁王朱温部下盘查行人的吆喝声。大唐王朝已走向了末路。
正月初五刚过,肃杀死寂的长安城突然喧闹起来,到处烈焰腾腾,四望烟尘蔽天。原来,梁王朱温下令彻底毁掉长安的皇宫、百司衙门、宅邸、民舍,强逼唐昭宗、文武百官及全城百姓迁往东都洛阳。
正月十一日,唐昭宗的车驾出发。皇帝仪仗全免,昭宗夫妇乘一辆辇(nian3)车逶迤而行,丞相、中书令、各部尚书及王子皇妃等或轿或马,更多的是步行。磨刀李氏始祖李道也在其中,他是唐太宗李世民第十二世孙、吴王李恪第十一世孙,是李氏宗亲、昭宗随侍近臣,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、太子太傅。昭宗李晔空有才华和抱负,却是一位不幸的皇帝。他即位后,藩镇趁着平定农民起义的机会逐渐扩大,唐政府已经名存实亡,皇帝根本没有实权。他被当时最大的藩镇朱温控制着。朱温为了灭亡唐朝,自己做皇帝,先杀掉宫里所有宦官,再不顾大臣反对迁都洛阳。对自己的命运,38岁的昭宗已猜到几分,这次去洛阳恐怕是凶多吉少。但是他不能让李氏宗族遭受灭顶之灾。于是,在车驾行至陕西华县(时称华州),驻跸(bi4)兴德宫时,昭宗屏退左右,只留一两个宗室之臣。李道就在其中。(此事,参与编撰《资治通鉴》且主修唐史的范祖禹,在他的专著《唐鉴》中记载详明)李道心知有异,急欲跪拜请旨,昭宗却抓住他的手,泣不成声地说:"鄙谚云'绝于山头冻杀雀,何不飞去生处乐?'朕与诸卿,皆李氏血脉,此去洛阳,恐难保全。念大唐列祖列宗之传嗣,卿等不必随侍,可各自逃生,以保李氏血脉而期来日……"说到此处,君臣俱是声泪俱下。太子太傅就是太子的老师,李道能受到昭宗如此的器重,想来必有过人之处。在悲泣声中,就是他第一个冷静下来,率先向昭宗辞官,然后趁乱带领部分皇室宗亲,携带大唐皇族谱牒,避难逃亡。他们在湖湘停顿后,辗转来到永修(时称建昌),定居磨刀村。
李道是吴王李恪(ke4)的第11代子孙。〔恪:太宗第五子。(史书上亦说第三子:因太宗封藩之前,恪上有二兄夭折,故史书记载为第三子,初封吴王拜安州都督,后追封鬰(郁的异体字)林王〕。李道官居征事郎加银青光禄大夫、太子太傅,李衟认为磨刀是块风水宝地,有利于家宅兴旺,临死前让家人把他安葬在磨刀一座叫老鼠尾的山上。李衟死后,磨刀李氏四处迁徙繁衍,有超过百万李姓源自磨刀,遍布江西、湖北、湖南、安徽、福建、台湾,而且出了不少达官显贵。据传,民国名人、同盟会会员、江西都督李烈钧(祖籍江西武宁),前国家主席李先念(祖籍湖北黄安),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井泉(祖籍江西临川),前中华民国代总统李宗仁(祖籍广西临桂),前“中华民国总统”李登辉(祖籍福建永定),新加坡内阁资政李光耀(祖籍福建),其先祖都是从磨刀迁徙出去的。磨刀人氏李常(字公择),北宋皇佑元年进士,担任过吏部尚书、户部尚书、龙图阁大学士,被封为侯爵,是大学士苏轼和苏辙的挚友,深为苏轼、苏辙所信任与敬重,苏轼赠诗“宜我与夫子,相好手足侔”。李常有个姐姐受封为安康郡君,有很深的文学造诣,为黄庭坚(祖籍江西修水)的母亲。黄庭坚13岁丧父,在李常身边长大成名。黄庭坚是著名的诗人、词人、书法家及江西诗派的鼻祖,与苏轼齐名,并称为“苏黄”。《宋元学案》认为,“黄庭坚虽然是苏门学士,但与苏轼风格迥异,他的学养来自李常”。黄庭坚自己也说:“长我教我,实惟舅氏”。每年农历9月23日是李衟的忌日,外迁的李氏族人会自觉回到磨刀祭奠老祖宗李衟。
日军侵华战争暴发前,磨刀村有一座祠堂,名衟公祠,又称蟠根祠。祠堂盖得十分气派,门楣上镶着“仙李蟠根” 石匾(这块石匾仍被李衟后裔保存在原磨刀生产队的仓库里),祠堂进深15米,内有戏台、天井、厢房,还有供奉祖先牌位的供堂和家族聚会的厅堂。日军侵华期间,日本兵在祠堂旁边的山上兴建碉堡,把祠堂的木头拆掉当柴火,砖块用来盖碉堡,衟公祠由此毁掉。
比祠堂更不幸的是李衟的墓。上世纪七十年代兴建柘林水库,随着水库水位抬升,李衟的墓被淹没。李氏族人流传着“李氏族人多显贵,始祖坟墓水中淹”,说的就是李衟之墓被淹一事。1989年,李氏族人集资在老鼠尾为李衟修建了一处新墓。2006年秋冬,鄱阳湖水系遭遇百年不遇大旱,柘林湖水位严重下降,2007年2月,李衟墓终于重见天日。李衟夫妇合葬墓十分普通。墓为圆丘形,墓侧由青灰色条石垒成,有石板拼成的宽大祀堂,墓前的三块墓碑因经年水浸字迹模糊,只有居中一块一人多高的墓碑上隐约能够辨认“大唐太子太傅李衟及裴夫人墓”字样。李衟墓的重现,为磨刀李氏的起源提供了实物证据。
关于李衟迁居永修磨刀,并非只有磨刀李氏保存的族谱这一孤证。公元904年,随李衟从陕西出逃的还有李衟的堂兄弟李术。在清雍正年间一次修谱时,李衟的后人写信给李氏族人、康熙雍正两朝名臣李凤翥。请他代为序。李凤翥在他所写《磨刀衟公宗谱序》中,印证了《李氏宗谱》所言的渊源流派,他写道:“……我恪公之嗣尤较盛焉。安史之乱,衟、术二公携宗谱由长安徙建昌,术乃余支之祖,衟则磨刀之祖也……”李凤翥在雍正登基的第一年被授恩科会试大总裁,担当选拔人才的重任,足见雍正对他的信任。以李凤翥这样的名望、地位,决不会冒充皇族之后而贻笑天下的。在清朝文字狱大盛之时,若李凤翥自称皇族之后而无充足根据,还有遭人弹劾,带来杀身灭族之祸。李凤翥是决不会为沽名钓誉而拿身家性命开玩笑的。
磨刀村东北西三面环山,南面紧临柘林湖。湖光山色,风光秀丽,环境幽雅,冬暖夏凉,气温宜人,是避暑度冬及休闲的好地方。磨刀村虽处大山深处,交通却比较方便。磨刀村距离永修县城仅60多公里。乘汽车从永修县城出发,沿316国道北上,过三溪桥后在刘家窝附近有一条水泥公路直达横山村部,下水泥路后再行一段简易公路就到了磨刀村。